时间:2023/5/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儿童专用活动场所栏间距不应大于0.11米

  近日,一则#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前三,新闻中,山西朔州一名女童头被卡在6楼防护栏栏杆中间,身体大部分悬在空中,一名从事消防相关工作的男子见状后徒手爬到防护栏下方,一手抓住护栏一手托举女童,最终女童获救。

  不少人认为,家长的疏忽大意和部分防护栏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导致险情的根本原因。其实,防护栏“咬住”小孩的事情已不是头一次发生,卡头、卡腿等各种“花式”卡近年来频繁上演,威胁着孩子的安全。

  那么,如何防止类似意外?怎样的栏杆间距才是安全的?就这些问题,记者昨天展开了调查。

  案例警示:

  娃娃被卡命悬一线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防护栏卡住小孩的意外频发,各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已经给广大父母敲响了警钟。

  去年5月20日,石嘴山市惠农区某小区居民楼,一名5岁女童头部被卡在一楼窗外防护栏,命悬一线。好在被同小区居住的惠农交巡警大队辅警及时发现,紧张施救20多分钟后,才助其脱离险境。

  去年9月10日,在宜宾老城区致和街,一个小孩头部被卡在防护栏,整个身体下半部位都悬空吊着。巡警大队防控队迅速赶到现场,现场群众自发组织搭建梯子,最终把孩子成功解救。

  类似事件成都也发生过,去年9月3日,锦江区一小区内有小孩吊在窗户外面,手被卡在防护栏上,无法移动,随时有坠落风险。消防员首先给被困男童拴上保险绳,慢慢将其手从卡住的位置取出来,最后顺利把男童转移至安全的位置。

  走访调查:

  家庭防护栏

  栏间距建议不超过0.1米

  类似险情的发生,与家长疏忽大意有着直接关系,这需要家长提高警惕,随时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但部分防护栏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比如栏杆间距过宽,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昨天,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市不少居民楼也有安装防护栏,有凸出来的,有紧贴窗户的,也有推拉式的,栏杆间距不一,有的宽,有的窄。随后,记者连续走访了几家门窗店,并对防护栏栏杆间距进行测量,发现大部分都在9—10厘米,“这个没有统一标准,都是可以调的,但是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最好不要超过10厘米。”一位老板说。

  “凸出式防护栏相对比较危险,如果娃娃爬上去了,很容易卡手卡脚,我们都不建议装。”从事门窗安装工作的刘师傅提醒,已经安装了这类防护栏的市民,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让娃娃攀爬,也不要在上面放东西,“防护栏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风吹日晒,用户要注意定期检查,及时维护,避免松动、掉落。”

  国家标准:

  儿童专用活动场所

  栏间距不应大于0.11米

  那么,防护栏栏杆的安全间距应该是多少呢?记者没有查询到相应的国家标准。但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其他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取防止攀爬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间距不应大于0.11米。此规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人身安全,防止儿童因为穿栏杆引发意外事故。

  同时,根据首都儿科研究所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我国女孩2岁的头围是45—50厘米,3岁是49—51厘米,换算成直径分别为14.3厘米—15.9厘米、15.6厘米—16.2厘米。由于人头部不是规则圆形,一般头长大于头宽,以2岁女孩为例,即便栏杆间距略小于最小头部直径14.3厘米,孩子还是有可能钻出去,而且对于很多小孩来说,头出去了,身体就能出去,会更加危险。

  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家长,不少人认为在儿童经常活动的场所里,各种栏杆的间距都应该参考国家标准的安全值,即不应大于0.11米,“如果儿童活动场所里有防护栏,那么栏杆间距也应该参考这个数据,只能比这个低,不能比这个高。”一位家长说。

  预防措施:

  家长应切实负起监护责任

  如果娃娃不幸被栏杆卡住,该怎么办?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处杨长俊表示,如果是头被卡住,家长要第一时间托举并稳定住孩子身体,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孩子抱出,勿强行拉扯,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如果无法抱出,可使用家用工具将防护栏扩张或剪断,如果自己能力范围已经无法解决,一定要马上报警,不可鲁莽行事。

  杨长俊认为,预防类似意外,家长必须切实负起责任,看好自己的孩子。他建议,家里有幼小孩子的应该封闭阳台,二楼以上的窗户应该加装栏杆间距不超过0.11米的防护栏,阳台和窗台附近不要放置矮柜、凳子等可供攀爬的家具。同时,不要让孩子睡在无防护栏的阳台或飘窗上。平时把所有不用的窗户锁上,开窗换气时,最好选择开上边、孩子够不到的窗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杨甦)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